天使投资如何估值:那些没写进教科书的真实考量

外汇交易 (11) 13小时前

天使投资如何估值:那些没写进教科书的真实考量_https://cj006.lansai.wang_外汇交易_第1张

天使投资如何估值,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真要落地,那才叫一个头疼。好多人一上来就问,有没有什么公式,什么标准化的方法?其实,真没那么标准。我这几年投了些项目,也碰过不少壁,今天就随便聊聊,算是抛砖引玉,也给我自己提个醒。

早期项目估值的“伪命题”与真实挑战

大家总想找个万能公式,把一个还没赚到钱、甚至还没产品的公司估出个“天价”,或者说,一个大家都觉得“合理”的数字。但问题在于,早期项目,尤其是天使轮,它最核心的价值,往往体现在创始团队、市场潜力、技术壁垒这几块,这些东西怎么用公式套?就像你问一个刚出生的孩子,他未来能长多高?你只能根据父母的基因、他的营养状况去猜,但猜准的概率,真不高。

我记得有个做SaaS服务的项目,团队特别牛,创始人之前在BAT都有过创业经验,对行业痛点抓得很准,而且技术实现也很有想法。当时我们跟其他几家机构一起看,大家都很看好。但一到估值,就卡壳了。有人按用户增长的潜在数去估,有人按未来三年收入的多少去折现,还有人干脆就拍脑袋,觉得“值这个数”。结果就是,报价五花八门,最后谈不拢,项目也错过了。

这事儿让我明白,天使投资如何估值,不是数学题,更像是一个综合的判断题,而且还是开放式的。它需要你深入理解项目本身,更需要你对整个市场、行业未来的走向有自己的判断。你得有点“老道”的味道,不能光看表面数据。

从“感觉”到“逻辑”:估值背后的博弈

那么,怎么从那个“感觉”阶段,过渡到相对有逻辑的估值呢?我通常会关注几个方面,当然,这也不是死的条条框框,而是我个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。

首先,就是前面提到的创始团队。这是最最重要的一环。一个有激情、有能力、有韧性、并且讲诚信的团队,哪怕项目初期遇到困难,他们也有能力去调整,去找到出路。我会花大量时间去了解他们,看他们怎么处理分歧,怎么面对压力,甚至跟他们的前同事、客户聊一聊。一个估值,往往是投给人的,而不是投给PPT上那些光鲜的图表。

其次,是市场和赛道。这个市场有多大?增长潜力如何?我们常说“风口上的猪都会飞”,但更关键的是,这个“风口”能持续多久?我倾向于投那些有清晰的、巨大的市场空白,或者有颠覆式创新机会的领域。比如,前几年我们投了一个做AI+教育的项目,当时这个概念还没现在这么火。我们看到的是,传统教育模式的效率低下,以及AI技术在个性化教学上的巨大潜力。虽然当时项目营收很小,但我们对赛道的判断,给了我们更大的信心去给一个相对较高的估值。

还有就是产品和技术。一个有核心竞争力、有护城河的产品,它的估值自然会高。这里的“护城河”可能是独特的技术,也可能是先发优势带来的网络效应,或者是强大的品牌认知。我见过一些项目,产品做得确实不错,用户留存率很高,数据增长也好看。这种情况下,即使它还没有盈利,我们也会相对大胆一些。

“类比法”的陷阱与“未来法”的边界

大家常用的估值方法,其实都有其局限性。比如,经常有人用“类比法”,就是找一个同行业、同阶段、已经上市或者被投资的公司,看看他们当时的估值是多少,然后套过来。这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,但实际操作起来,非常困难。

首先,很难找到完全可比的公司。即便是同行业,商业模式、技术路径、团队基因也可能完全不同。其次,即使找到了,上市公司的估值逻辑和天使轮的估值逻辑也不同。上市公司的估值,往往包含了流动性溢价、公开市场认知等因素,而天使轮更看重的是潜力。我之前接触过一个做社交App的项目,创始团队说,隔壁有个类似的App,去年A轮估值是1亿美金,所以他们也要求类似估值。但我仔细研究后发现,那个App的用户增长模式、变现能力,跟他们完全不一样,而且那个App本身也存在很多隐患。这种简单的类比,在我看来,就是“望梅止渴”,或者说是“自欺欺人”。

还有一种是“未来法”,就是根据项目未来几年的盈利预测,然后用一个折现率折回现在。理论上很完美,但问题在于,早期项目的预测,变数太大了。你可能预测一年后达到一千万营收,结果半年就因为市场变化或者产品问题,完全没戏了。所以,这种方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参考,而不是主要的依据。我不会因为一个项目做了个漂亮的三年盈利预测,就直接按那个数字去估值。我更会去看,这个预测背后的假设是否合理,以及团队有没有能力去实现它。

“估值锚定”与“讨价还价”的艺术

说到底,天使投资如何估值,就是一个“估值锚定”和“讨价还价”的过程。你作为投资人,得有一个自己心里认定的、基于你专业判断的“底价”,也就是你认为这个项目最值多少钱。这个底价,不是凭空来的,而是前面那些分析的综合结果。

比如,我可能会先根据团队能力和市场潜力,给出一个“最高价”,也就是如果一切顺利,这是我愿意出的最高价格。然后,再根据产品、技术、竞争格局等因素,给出一个“合理价”。最后,考虑到早期投资的风险,我还会留出一定的“安全边际”,也就是一个相对保守的“底价”。

之后,就是跟创业者沟通。他们通常会有一个自己心里的预期,这个预期可能比我的“最高价”还要高。这时候,就需要我们去沟通,去解释我们的判断依据,去说服他们。这个过程,就是一场博弈。我们要展示我们对项目的信心,也要让对方明白,投资是有风险的,我们拿的是钱,不是空气。

有时候,我们会为了拿下某个特别看好的项目,而适当提高估值,但前提是,这个提高的幅度,依然在我们可控的风险范围内。反过来,如果一个项目,团队能力一般,市场也很不清晰,那即使他们PPT做得再好,我也不会给高估值。我甚至宁可放弃这个项目,也不想因为一个不合理的估值,导致投资失败。

还有一种情况,就是项目方会要求“投后估值”或者“稀释比例”。比如,他们说,“我们希望融100万,但稀释不超过20%”。这时候,我就得反推出,他们期望的投后估值是多少。如果这个投后估值,比我判断的合理估值高出太多,那这个项目,很可能就谈不成了。

“经验”是最好的公式,但“学习”永无止境

讲了这么多,其实核心还是在于“经验”。我经常跟一些年轻的投资人说,不要怕犯错,关键是犯错之后,你要总结。每一次的成功,每一次的失败,都是你积累天使投资如何估值经验的最好方式。

记得我刚入行那会儿,特别迷信各种估值模型。有个做智能硬件的项目,产品很有意思,团队也年轻有活力。当时我算出来一个估值,觉得挺合适。结果,项目方觉得太低了,另一个机构出价比我高了30%。最后,他们选择了那个机构。结果呢?一年后,那个项目因为供应链问题,完全做不下去了。而我当时坚持的那个估值,现在回过头来看,反而是比较理性的。

当然,经验也不能完全替代思考。市场在变,行业在变,新的商业模式层出不穷。你需要不断地去学习,去理解新的技术,去洞察新的趋势。比如,过去几年,大家对SaaS的估值逻辑,跟现在肯定不一样了。对AI项目的估值,也在不断演进。

所以,与其纠结于一个固定的估值公式,不如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项目本身,去判断团队的执行力,去分析市场的真实需求,去预测未来的变化。天使投资如何估值,归根到底,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。而对未来的判断,从来都不是靠一个简单的公式就能解决的。